- 最后登录
- 2013-6-5
- 注册时间
- 2011-7-22
- 阅读权限
- 90
- 积分
- 16560
- 纳金币
- 16564
- 精华
- 0
|
一切都是中国的:习惯、风俗、面孔、语言、文字、土地。没有陌生感。连拥挤也是中国式的。1993年除夕之夜,中环兰桂坊拥挤成灾,死二十一人、伤六十余人。这种情形,只有内地偏远的中部或西部,才偶有发生。走在街上问路,回答大都很热情,我虽不懂粤语,但我的北调兼南腔的普通话,被问者大都能明白意思。
是的,这是中国。
但 这是另一个中国,一个社会未被破坏的中国。近百年来中国战乱频仍,运动不断,要么和别人斗,要么和自己斗,总之没有消闲过。乱斗的结果,文化破坏了,社会 解体了,这是最难医治的创伤。香港虽然不能完全逃离这种内斗外斗的影响,但社会却保持了完型,文化也未遭到根本的破坏,这是香港的真正的优势。文化一词, 人们耳熟能详,说得口滑,但文化以社会作为自己的依托物,社会不存,文化安在哉?
“香 港是文化沙漠”的说法早就听说过,目睹了香港的真情实境之后,对这一说法开始动摇了。当然就文化积存来说,香港开埠的历史短暂,不像内地许多文化圈那样具 有古老的传统,艺术与文学也没有联结成历史的链环。但文化的存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,人类社会的所有一切,都是文化的衍生物。社会文化水准的标志,不仅包括 精神产品,而且包括物化形态,特别是社会诸种制度是否完善以及文化对社会渗透的程度,是衡量一个社会文化水准的重要尺度。汉唐文化主要体现在制度上,史家 称那是完善的制度、成熟的文化。宋代文化主要表现为思想,所以陈寅恪说天水一朝是我国思想文化的最高峰。明朝文化则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上,饮食、器物、服 饰,极一时之胜。现代社会是商业社会和市民社会的结合体,大众消费文化是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。如果从这个角度确立我们的观察点,不难得出香港并不是文 化沙漠,而是一个健全的现代文化社会的结论。
香港是商业社会、消费社会,也是文化充盈的社会。
我 曾向香港中文大学刘殿爵教授请教对香港文化的看法,回答出人意表。他认为香港虽长期被英国割占,在文化上却看不出有多少英国文化的影响。日本也占据过香 港,但日本文化对香港的影响也很小。倒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在香港一直没有断流。这个观察极为深刻,结论特别重要,正好说明香港的社会没有遭到破 坏。去年9月,我在美与余英时先生围绕学术与文化问题作了一次广泛的交谈,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论点, 就是社会保持完型的重要性。他说在这点上香港得天独厚。那么社会是什么?族群、家庭、宗族,是社会的细胞;亲缘、地缘、业缘,是社会的纽带。社会在哪里? 社会在民间。破坏社会是从破坏民间文化开始的。民间文化保存得好坏,是民间社会处于完型或者畸形的显示器。
我 来港正值年终,圣诞、新年、春节连在一起,有机会看到民俗文化怎样和节日庆祝活动结合在一起,在这方面比内地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当然这里的许多民俗文化,是 被夸张了的,在原型的基础上有所变异,反映出这是一个适合进行文化移植的社会。“仓廪实则知礼节,衣食足则知荣辱”。经济和文化原是不可分的,不存在一个 经济发达而文化贫弱的现代社会(我说的是现代社会)。
香港是不平等条约的牺牲品,是大英帝国强占的中国领土,是中国的南大门,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,是临时的政治飞地,是繁荣的东方通都大邑,是世界金融与贸易的中心,1997年以后是一国两制的实验场。但比所有这一切都重要的应该是:香港是中国人的骄傲!她向世界表明,在社会不被破坏的情况下,中国人能创造怎样的现代经济与文明的奇迹。没有深圳经济特区,谈不上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经济改革;而没有香港,便不会有深圳经济特区,也不会有一国两制的思路。香港的地位,香港人自己应明了。五十年不变,如果是历史的思考,何必如此吝啬?我相信是举成数。甚或如《周易》所示,五十乃大衍之数,丽象繁垂,时空变幻,尽在其中。
社 会比制度要长远得多,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各种各样的制度,有的消失了,有的经过更化,才得以保存下来。但中国社会并不因制度的变化而消逝。因此,文化比政治 更永久,社会比制度更稳固。对社会的破坏比对文化本身的破坏更具有破坏性。如果文明的理性认知和自身的经验反省,已使我们意识到,无论如何绝不能破坏文 化,那么,比破坏文化更痛苦的经验告诉我们,尤其再不要破坏社会了。
香港的使社会保持完形的经验,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。 |
|